XM官网

用好深度搜索的8个方法(2025年01月24日)

XM

AI的深度搜索和深度思考是两码事 。

前者好比迷宫探险,选择一条路一直往前走 ,走不通了,再退回去换一条路;这种不行了才回头的方法,就是深度搜索。

深度思考不同 ,是一种聪明的方法。就像你跟一堆大爷在一起下棋,不仅要看眼前一步,还要想接下来的好几步会发生什么 。

所以 ,深度搜索是一种具体的工具 ,而深度思考是在复杂问题中,表现出具有类似人类思维的能力;那么,在日常中 ,我们会在哪些情景中用到他们呢?

我调查了下,有两种特征:单一查找信息的人用第一种比较多,让AI协助自己解决复杂问题 ,做系统工作的,用后者比较多。

我一开始也仅是搜东西,后来发现 ,有些事光搜不行,比如查数据、做计划,这时 ,让AI深度思考就派上用上了;既然这样,有哪些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方法呢?

第一种叫语义搜索。

语义搜索是用AI的基本搜索办法,它不像传统搜索那样需要输入几个关键词查找信息 ,而是能理解你输入的句子 ,到底什么意思 。

假设你在一家电商公司市场部工作,要了解“智能家居产品在年轻消费者中的受欢迎程度 ”;用传统的搜索方式,可能需要输入很多关键词组合 ,比如“智能家居产品”“年轻消费者”“购买意愿 ”等 。

而语义搜索只需输入一句自然语言的查询。比如“智能家居产品在年轻消费者中的受欢迎程度如何”?

它会识别出“智能家居产品”和“年轻消费者 ”是核心概念,同时理解“受欢迎程度 ”是一个需要分析的指标,然后 ,给出一份报告,告诉你结论如何。

它是怎么做到的呢?

主要依靠背后的自然语言处理(NLP)和机器学习技术,简单讲 ,就是把文字转换成计算机能理解的“向量”,然后通过比较这些向量,找到意思相近的内容 。

所以 ,语义搜索的关键有两点:

一,它代表技术的提升,能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;二 ,我们要给它足够的信息 ,让它明白意图和上下文,这样才能找到更精准的结果,当然 ,如果能给出背景信息,它会更理解你的问题。

第二个办法就用到AI思考了,即分层搜索。

它的核心思想是“由宽到窄 ,逐步深入”,这种方法比较适合“我自己都没想明白的分散问题 ”,比如:我想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,如果直接搜,可能会得到一堆空泛的结果 。

分层搜索的做法是,先从一个宽泛的问题开始。例如:

问AI ,团队效率低的原因有哪些?它会初步给你沟通不畅 、目标不清晰、工作工具不合适等原因;接下来,我们在针对这些原因进一步探索,就能刨根问底。

因此 ,分层搜索的本质 ,是把一个大问题拆解成多个小问题,然后逐个击破,这个拆解的过程 ,是AI带着我们去做的 。

好处在于,它不会让你一下子被海量信息淹没,而是有条理地逐步深入;我觉得 ,特别适合需要系统性思考的场景,比如:做市场调研、写研究报告,或者制定复杂的项目计划等等。

第三个方法是多轮对话法 ,我称它为“唠嗑式搜索法”。

简单来说,这种方法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,你问一句 ,AI回答一句,接着你再问,AI再回答 。它特别适合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 ,但又想找到精准答案的情况。

前几天 ,在社群里遇到一个朋友的难题。他要将两百多款产品的重量信息从图片格式转换成表格 。这些信息是美工以单张图片的形式提供的,而他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批量处理这些图片 。

我给他提出了一个三步策略:

首先用Kimi创建表格的表头;然后,用夸克PC端的截图功能提取图片中的信息;最后将提取的信息粘贴到表格中。我还建议 ,如果信息量过大,可以使用DeepSeek来处理。

另一位同学则建议他先上传几张图片给AI,让AI更好地理解问题 。在看到图片后 ,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更详细的解决方案。

例如使用特定的提示词指导Kimi提取图片中的信息,并将其转化为表格形式。等有固定格式了,再一次次地让AI处理细节内容 。

这个方法非常详细 ,不仅指导了如何提取信息,还规定了如何处理不确定的信息,以及如何在备注中描述提取过程中的疑问。

所以 ,唠嗑式搜索法的核心是先让AI学习,等它掌握一部分内容后,通过提示词要求它进行标准化操作;然后 ,每次输入都要求它反馈 ,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监督它的准确性,确保没有遗漏,这种多轮对话模式最终能帮你高效完成任务。不难理解吧?

第四种我常用的办法是:对比搜索 。

现在的AI搜索工具越来越多 ,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特点。有时候,单靠一个工具没办法找到最准确的答案,这时 ,对比搜索就显得特别重要了。

比如:你在市场部要做市场调研,分析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消费者需求趋势,这个话题涉及技术 、政策、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等多个方面 ,仅靠一个AI搜索工具很难全面覆盖 。

一开始只用一个通用的AI搜索工具,结果会发现,它提供的信息要么过于宽泛 ,要么细节不够深入。用多个工具进行对比搜索时,会出现不同的视角。

类似于,有的AI搜索可能告诉你增长趋势和市场规模 ,对背后驱动因素的分析不够深入;但换一个搜索工具 ,它可能会给出详细的市场数据,还会分析政策变化对市场的影响,例如补贴政策的调整和碳排放标准的提升 。

所以 ,几个AI搜索一起使用,就能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:

第一个工具可能适合快速获取基础信息;第二个工具在市场数据方面很专业;第三个工具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很到位等等 。

多问几个工具,多看几个角度 ,这样不仅能验证信息的准确性,还能从不同工具的优势中受益;我经常这么做,一个交给Kimi思考、一个给海螺AI 、另外再用deepseek交叉同时用。

对了 ,这里有个细节:问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,不然哪一个AI也无法帮我们抓住根本性需求。


第五个方法是:知识图谱法 。

特别适用于探索性工作,如创意开发 、设计构思和艺术创作等 ,这类工作常常面临思路受限、视角狭窄的问题,而知识图谱搜索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。

举个例子:假设你要策划一个以“未来城市生活”为主题的广告活动。如果使用传统搜索,可能只能找到一些常见的创意方向 ,如环保、科技 、便捷等 。这些方向虽然不错 ,但过于常规,缺乏独特性。

这时,如果使用知识图谱搜索 ,输入“未来城市生活 ”这一关键词,它不仅会提供常见的创意方向,还会将相关信息串联起来 ,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。

你可能会看到AI提供的大量信息,如:未来城市的设计理念、科技感、生态融合 、可持续发展,以及智能家居如何改变日常生活、共享经济如何重塑城市交通等 。

不要着急 ,关键在这些细节中。

当某些关键词引起你的兴趣时,可以要求AI从一个点扩展到另一个点。例如,从“未来城市生活”这一单一主题 ,扩展到“设计理念、生活方式 、艺术表达”等多个维度,这样一来,创意不仅视角更丰富 ,内容也更有深度 。

因此 ,知识图谱搜索的本质是将零散的信息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,帮助我们从更高维度理解问题。

但使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,先接纳主题所涵盖的信息 ,再进一步输入自己想要的信息,让AI剔除掉没用的,再进行组合;这是一个打破思维局限、激发更多创意灵感的好方法。

第六个方法是:案例搜索 。

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 ,前人已经解决过,或者至少尝试过 。这时,直接从真实案例中学习 ,往往能事半功倍。这就是“案例驱动搜索 ”的核心思路。

举个例子,假设你正在研究“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”这一议题 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涉及技术、管理 、文化等多个方面。

这时 ,你可以这样操作:在搜索框中输入“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”,然后,挑选几个行业内的标杆企业 ,比如海尔、美的或华为 ,深入了解它们的转型过程,包括遇到的困难、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的效果。

除了在探索过程中寻找案例,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 。

前段时间我要调研一家公司 ,但不知道如何提出好问题,于是,我搜索了同类公司都遇到了哪些问题 ,结果发现了许多相关案例。

接着,我单独挑出几个案例,询问AI它们如何使用某个软件 、如何打通数字化转型 ,以及如何将AI融入工作中。

如此一来,AI为我呈现了大量有用信息 。因此,案例搜索的关键是从真实案例中学习 ,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,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,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寻找共同点。

第七个我常用的方法是:跨领域搜索。它在做调研 、激发创意思考 ,以及寻找不同视角时非常有用 。

怎么用呢?

它的核心不在于工具本身 ,而在于思维方式,即:如何跳出自身领域的局限,从其他行业的角度找出问题的答案。

2024年上半年 ,有一次我要辅助客户做一个消费者决策调研。你知道吗?一线提供的信息往往比较碎片化,枯燥且无味,而且大多是过程性指标 ,但如果只汇报这些过程性的内容,显然不够有吸引力 。

怎么办呢?我把调研中的一些基础信息和市场行为数据给到AI,让它从行为经济学、心理学的角度帮我浓缩成概念 ,比如:决策机制中涉及的认知偏差、风险偏好等 。

然后,我将概念与一线的实际信息结合起来,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;这种方式不仅让调研结果更具深度 ,还让汇报内容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。

所以,跨领域搜索的魅力正在于,它能够打破思维定式 ,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 ,从其他行业 、专家视角审视问题,从而找到更实用、具备创新性的解法。

最后一个方法比较抽象,叫做布尔逻辑运算符优化法 。

这个启发来自去年阅读AI相关论文时得到的灵感。它的核心结构围绕三个关键词:AND(与)、OR(或) 、NOT(非)。

你知道吗?有时候搜索过程会特别让人头疼 ,因为搜出来的结果要么太多,要么不相关 。这时,布尔逻辑运算符就派上用场了。

举个例子:如果我想找“用户心智 ”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,直接搜索“用户心智”或“如何……”这类句式,出来的结果可能全是心理学理论,或者一堆不相关的内容。

怎么办呢?这时 ,我会用“用户心智AND产品设计 ” 。

这个“AND ”就像个过滤器,把同时提到“用户心智”和“产品设计”的内容挑出来,一下子就把范围缩小了 ,直接找到我真正需要的信息。

还有一次,我想拓宽思路,看看“消费者心理 ”这方面的内容;于是 ,我用了“用户心智OR消费者心理AND主题商场” ,结果找到了静安嘉里中心、过森日市集等优质案例,呈现出来的信息既干净又直接。

所以,“OR”就像放大镜 ,帮我拓宽搜索范围;“NOT ”则能排除那些我不想要的内容;而“AND”则明确了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。你可以试试,这种方法非常管用。

好了,以上八种方法 ,是我用来让AI搜索更高效、更深度思考的压箱底技巧。

个人的思考边界,永远超不过一台超级计算机,与其这样 ,不妨尝试如何驾驭它,让它帮助我们变得更智慧;总结加深记忆的时间留个你,希望这些方法 ,对日常工作有所帮助 。